民生水利补短板 山区治河获点赞 中小河流治理成效明显

时间:2017/01/22 00:00:00

来源:丰顺县水务局

浏览次数:143

  先后经历28场暴雨和9个台风来袭,汛期长达216天……过去的一年广东极端天气频发,三防形势严峻。“山边水边”作为防灾减灾的短板,在广东持续实施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后,经受住了考验——不但实现全年无人因台风死亡,与近五年平均值相比,山区五市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下降88%,降幅高于全省,直接经济损失大降61%。中小河流治理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,群众共治共享,切实增强了幸福感。笔者连日在各地采访时,群众纷纷盛赞中小河流治理是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。

   河源

   因地制宜打造生态示范河流

  “原来的河宽不足现在的一半,两旁杂草丛生,每当发大水的时候,就漫上岸来,不但村里的菜田全部被淹,连河边楼房的第一层都被洪水浸没”。站在埔前桥上远望,河源市水务局一名干部向笔者比划着当年洪水淹没的高度。

  如今,经过一年整治后的埔前河水畅河宽,顺着弯曲河势的堤岸加固平整一新,并砌上了白色石栏杆,旁边铺上了红色渗水砖形成一条沿河的亲水步道。这里不但是提高河流防洪标准的治理工程,也成为周边群众骑自行车或步行的休闲绿道。

  据悉,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并疏浚河道长12.5公里,新建护岸6.335公里,新建堤防3.64公里。除了上述城区的河段采用了防洪标准较高的堤防式加固外,在铺前河陂角段等乡村河段,则采用“格宾笼”方式护岸,即由金属线材编织成网格制成的网箱,里面放入层层叠叠的石头。“这些石头都是疏浚河道时清理出来的,就地取材,这种护岸方式在抵御洪水的同时也保持了河岸的渗透性,利于水生植物在缝隙中生长。”河源市水务局干部说。

  正是在中小河流治理中遵循因地制宜、顺“势”而治、就地取材,河源打造了一批生态示范河流,如东源县的上莞河、龙川县的铁场河、紫金县的柏埔河、连平县的忠信河等。

  目前,河源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治理责任书,层层落实责任。该市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在国开行融资10亿元,由市级统借统还,足额解决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三年市县配套资金问题。

  ■亲历者说

  河源市水务局局长古敏生:

  雨情一样,灾情大减

  中小河流治理带来的防灾减灾效益显著。2016年河源市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偏多50%,其中出现范围广、强度大的强降雨达4次。但全市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。以强台风“海马”与2013年“8·16”洪灾相比,雨情一样,灾情大减,全市受灾人口下降71.6%,受灾农作物面积下降43.1%、经济损失下降74.9%。此外,中小河流治理改善了农村环境。我们把河道治理和沿河的特色小镇、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,并同时进行截污、清淤、绿化等综合整治,使其成为当地亮丽的风景线。

   梅州

   治河后广场舞跳到河边

  “去年我县降雨量超历史纪录,比多年平均雨量多1200毫米,过去几乎年年遭遇水灾的石正河,却没有出现灾情,其经过治理后防洪能力大为提升。”梅州平远县水利局局长林志鹏说。

  林志鹏回忆,全长约16公里的石正河过去河道狭小,两旁杂草丛生,行洪不畅。2015年,该县抓住全省中小河流治理的机遇,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对石正河进行综合治理。如今行走在石正河堤上,堤下碧水荡漾,一旁有老屋、石阶、红花点缀,让人流连忘返。

  这样的变化并非孤例。在2015年“7·22”洪灾中,平远县泗水镇遭遇罕见特大暴雨袭击,河水上涨,村庄受淹。村民龙东祥回忆,在2016年强台风“海马”携强降雨来袭时,河水水位最多只是接近堤面,并未咆哮而出。

  为什么此次如此幸运?从泗水河10公里长的治理河段一路下行,笔者找到了答案:疏浚河道,清淤、清障、清违,对险工险段实施加高加宽加厚,整治边坡……沿岸不再杂草丛生、杂乱无章。

  “自从小都河治理后,河边修建了休闲广场,现在每天晚上都有近百村民来到这里跳广场舞”,五华县横陂镇崇文村村支书魏启超告诉笔者。广场舞由乡镇跳进乡村、跳到河边,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高。

  据不完全统计,自2015年开展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以来,梅州市8个县(市、区)减少房屋受浸面积545万平方米,减少农田受浸面积19.7万亩,减少受灾人口42.87万人,减少经济损失达5.5亿元以上。

  ■亲历者说

  梅州市水务局局长陈伟建:

  将河流治理与镇村基建结合

  中小河流治理,大大加强了山区防洪能力,梅州还整合水利、交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,将河流治理与当地镇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大大改善沿河道路、桥梁及农田水利设施条件,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便利。工程完工后,我们在河道显著位置竖立公示牌,群众可通过公示牌上的联系方式,将河道存在的问题直接向河长反映,通过河长的协调,将存在问题及时交由相关业务单位解决。

  清远

  河清水畅带动美丽乡村建设

  嶙峋的群山下,清澈的溪水沿着河中的陂头淙淙而下,两岸长长的河堤上铺上渗水砖,堤旁是绿茵茵的草地,远处的小鸟时来啄食……人们漫步金坑河边,就如身在惬意的美丽画卷中。

  纳入当地中小河流治理示范工程后,清远连州市连州镇金坑河岸发生嬗变,一改以前洪涝泛滥的景象。当地村民还清晰记得,2013年8月16日,连州镇普降大雨,金坑河河水暴涨,把石角段140多米河堤冲毁,部分公路路基被掏空。连州市把金坑河列入2015年度中小河流河道生态治理示范工程,投资2523万元,治理河道长10.6公里,新建护岸9公里,修复拦河陂5座,重建拦河陂4座。“现在下大雨也不用担心了。2016年连州遭受‘5·20’暴雨,我们丝毫不受洪水影响。”当地村民们欣喜地表示。

  两岸绿树掩映,村前清水潺潺,村道干净整洁……在金坑河边石角村,中小河流治理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新鲜气息。昔日金坑河两岸凹凸不平的路面一去不复返。“现在村里修建了河堤,铺好了绿道,搞好了绿化,我们这些老人散步方便多了,仿佛生活在大城市里。”今年63岁的李阿姨开心地说。

  在连州市连州镇江咀村,河边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建筑已经在抓紧施工。“江咀水治理后,整条村都焕发了生机。”连州市水务局干部介绍,江咀水河边建设了村级污水处理池和鱼塘,处理之后的水先排到鱼塘,经过生态的过滤沉淀后再排向河里,而利用鱼塘的营养物质又种上大片荷花和养鱼,成为村里的核心景观。“水生态循环的路径既解决了村里的污水治理问题,又打造了美丽乡村景观吸引游客到来。”

  ■亲历者说

  清远市水务局局长王灿明:

  16场强降雨人员零伤亡

  我们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实行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,对河道采取清淤疏浚、砌坡护岸等工程建设,极大地改善了中小河流的行洪能力,有效提高了沿河村镇的防洪减灾能力。清远市经历入汛以来16场大范围强降水过程,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,实现了罕见的人员零伤亡。英德市水边河、连州市金坑河、佛冈县潖江上游、阳山县七拱河等一大批中小河流通过治理,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成为当地的景观工程,群众休闲和享受自然、亲近河流的生态工程。

  韶关

  “堤路结合”治河 防洪又便利出行

  2016年3月19日,突如其来的洪水让重阳镇村民夜不能寐。“以往遇到如此大的雨量,重阳河水一定会漫上岸来,淹没农田与房屋,因此大家都在紧张地收拾东西,时刻准备躲避洪水的到来。”重阳镇村民林老伯说道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包括林伯在内的众多村民惊喜地发现,这次洪水没有对岸上造成任何威胁。洪水过境后,河堤依旧保持完好。

  这要归功于2015年动工的韶关武江区重阳水(重阳镇段)、龙归水(江湾镇段)两宗治理工程的顺利完成。“原本该河道只有10余米宽,治理后大部分河道已经有20余米甚至30余米宽。”重阳水(重阳镇段)治理工程施工方负责人林健濠表示,治理后防洪减灾成效明显、生态美观效果突出、便民利民效益凸显,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。

 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,部分河段采用了堤路结合的方式,用河道清淤的泥石料敷上岸上,修筑新路,降低了运走淤泥的成本。该县东粉村村委主任黄明瑶感叹:“治河过程中把我们的路也修好了,既防洪保护了农田、水利设施,又方便了群众出行,带动了当地农家乐,使群众得到了实惠。”

  省水科院还在该县设立了两个生态治理试验点,采用活的植物体(主要是竹柳的枝条部分)和生态原木边滩防护等措施对河岸进行生态修复,改善了水土流失造成的河滩淤积,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河滩的原貌。

  ■亲历者说

  韶关市水务局局长龙勇文:

  洪水淹浸范围大幅减少

  韶关通过中小河流治理,切实提高了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,保护人口约61万人,保护耕地约55万亩。这两年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,使洪水淹浸范围和时间大幅减少,成灾面积也大大减少,多次暴雨形成的洪峰水量迅速下泄,河坝、桥梁安然无恙。在河道治理过程中,尽可能地保留原河道流向,做到宜弯则弯,宜宽则宽,宜滩则滩,并对河道两岸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尽可能地给予保留,同时,适当补种一些植物,尽量维持河道原有的风格。

  云浮

  安全防御创历史新高洪水

  夕阳的余晖映衬着宽阔的罗镜河面,清澈的河水穿过水草静静流淌。“这座七个孔的跨河桥是河道拓宽后重建的,原来的河道只有两个桥孔那么宽”。云浮罗定市水务局干部对治河前的景象仍历历在目,“河道淤积严重,排洪能力弱,2009年强台风‘巨爵’和2010年‘凡亚比’的时候,罗镜河发生严重洪灾,水都淹到了二楼阳台。”

  改变源于2015年1月开工并于同年竣工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,经过“三清一护”后,河床高程降低了1到1.5米,实现了安全泄洪,有效保护了罗镜河沿岸4.5万名群众、9600亩农田安全。

  2015年强台风“彩虹”的时候,罗定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,雨量与2009年“巨爵”相当,比2010年“凡亚比”的降雨量要多,但创历史新高水位的洪水仍能顺利通过罗定市的中小河流,全市21个镇(街)受灾人口比2009年减少3万多人,受灾农田减少17万亩,经济损失减少5.4亿元。

  蜕变同样发生在云浮市的其他区域。2014年3月30日,云安区高村镇降大暴雨,佛洞河流域水位急涨,导致该村1500多人受灾,300亩农田受浸,要出动冲锋舟救人。治理后,虽然2015年7月20日当地再次遭遇大暴雨,佛洞河相应河段洪水安然通过,群众站在治理后的河岸上休闲观水。

  而在云城区的榃蓬河,水清河畅、两岸绿草如茵,河口竖立起生态文明示范村宣传栏。“接下来将沿河建设公园、篮球场、文化室等设施,把我们村打造成生态文明示范村。”云城区前锋镇榃蓬村支书卢永强盛赞中小河流治理是民心工程,“以前村民都往河里扔垃圾,治理后大家看到小河漂亮多了,都很爱惜,如今还义务投入到清理河道垃圾中去”。

  ■亲历者说

  云浮市水务局局长袁伙月:

  河畅岸绿成亮丽风景

  云浮地处粤西山区,地形复杂,河流众多,水系分散,防洪压力大。近三年来,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情况和“彩虹”等强台风的考验,云浮治理后的中小河流行洪畅通,生态和防洪效益明显。部分项目结合生态文明村镇的建设,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如云城区榃蓬河前锋镇榃蓬村段、新兴县大南河六祖镇外布前村段等项目,在当地已打造出“山清水秀、村容整洁”的宜居环境。

  撰文:谢庆裕 粤水轩 编辑统筹:李江萍